建筑行業
建筑業指國民經濟中從事建筑安裝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以及對原有建筑物進行維修活動的物質生產部門。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目錄,作為國民經濟十三門之一的建筑業,由以下三個大類組成:土木工程建筑業; 線路、管道和設備安裝業、勘察設計業。建筑業的職能主要是對各種建筑材料和構件、機器設備等進行建筑安裝活動,為國民經濟建造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建筑業的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分類
1、房屋和土木工程以及橋梁工程建筑業
2、建筑安裝業
3、建筑裝飾業
4 、其他建筑業
定位
建筑業的產品轉給使用者之后,就形成了各種生產性和非生產性的固定資產。它是國民經濟各物質生產部門和交通運輸部門進行生產的手段,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把建筑業與鋼鐵工業、汽車工業并列為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
特點
建筑業生產是由勞動者利用機械設備與工具,按設計要求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制作,從而生產出一定的產品,這使它具有工業生產的特征。但是,它又有許多不同于一般工業生產的技術經濟特點,因而是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
其主要特點是:①固著地上,不能移動;②復雜多樣,彼此各異;③形體龐大,整體難分;④經久耐用,使用期長。建筑業產品的這些特點,又造成了建筑業生產上的一系列特點,主要是:①生產的流動性。
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人員和機具,甚至整個施工機構,都要隨施工對象坐落位置的變化而遷徙流動,轉移區域或地點;二是在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施工人員和機具又要隨施工部位的不同而沿著施工對象上、下、左、右流動,不斷地變換操作場所。為了適應施工條件的經常變化,施工機具多是比較小型或便于移動的,手工操作也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筑業技術的發展。②生產的單件性。由于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功能要求不同,所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各異,每個工程都各有獨特的工程設計和施工組織設計,產品價格也必須個別確定并單獨進行成本核算。③生產周期長。較大工程的工期常以年計,施工準備也需要較長時間。因此,在生產中往往要長期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不可能在短期內提供有用的產品。④露天和高空作業多,受自然氣候條件的影響大,質量和安全問題突出。
建筑要素
如果是鋼筋混凝土梁在進行施工的過程中,由于受力的特點以及配筋的要求來說,有很多方面是要特別注意的事項,比如梁的正截面,在進行破壞時,由于正截面的破壞的形式或是配筋率,以及混凝土強度的不同,使得混凝土的強度等級與截面的形式有很大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存在于配筋率的方面,由于在進行縱向受力進行拉升的過程上,由于縱向的受拉力的牽引,會使得受力的鋼筋配筋率的p值進行變化,使p值有所不同,這樣的情況下,鋼筋混凝土的梁的正切面就會出現三種不同的破壞形式,比如很有可能會出現適筋,超筋,少筋等三種不同性質的問題,因此,對于破壞的壓力也會比較大。由于適筋這種破壞的方式大多只是進行塑式的破壞形式,對于適筋梁的鋼筋以及混凝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與處理。這種的處理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即安全又很經濟,為什么說即是安全又經濟呢,這是因為在受到彎力構件的正截面所承載的壓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承載力極限狀態下,那么就不會發生破壞,我們可以通過驗算承載極限來進行計算,超筋和少筋的破壞是最具有這種破壞的,這種問題的出現是很不安全的。 [2]
建筑歷史
現代建筑業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而形成的。工業和城市的發展,要求大量興建房屋,促使原來分散的手工藝人為包工頭所雇用而產生了專業的建筑承包商。在股份公司產生和信用制度發展后,又出現了為市場建筑整排房屋或建筑整個市區的商品化生產經營方式。
在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后,隨著帝國主義及其經濟勢力的侵入,通商口岸出現了外商經營的營造公司,帶來了資本主義建筑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一些與外商接觸較早的包工頭逐步變成建筑業的廠商。上海出現最早的建筑承包商是1880年前后創辦的“楊瑞泰”營造廠,它在1891年承包了上海的江海關大樓工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民族工業有所發展,建筑業也漸漸興盛起來,并有能力承包高層建筑(如上海的17層中國銀行大樓工程)。但總的說來,中國建筑業還很薄弱,1934年是抗日戰爭前中國建筑業發展水平最高的一年,據估算,其凈產值在國民收入中也僅占1.4%。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和國民黨發動的內戰更使建筑業日趨凋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為滿足經濟恢復和建設的需要,逐步組建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施工單位。1956年5月國務院通過《關于加強和發展建筑工業的決定》和《關于加強設計工作的決定》后,建筑設計和施工在技術上得到發展,組織上得到加強,建立了各類專業設計與施工機構,工廠化和機械化施工也取得了進展。到1985年,全國共有綜合性和專業性的勘察設計機構3000多個,勘察設計人員達30多萬人;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業平均每個職工技術裝備達2494元,平均每個工人的動力裝備為 6.2千瓦。繁重的體力勞動大都已為機械所代替,大中城市的大型建筑工程,也已采用工業化的施工方法。(見中國建筑業概況)
行業趨勢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正處于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發展的過渡階段,建筑業的增長速度很快,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很大。1978年以來,建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建筑業產值增長了20多倍,建筑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8%增加到了7.0%,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06年,全國建筑業企業(指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企業,下同)完成建筑業總產值40975億元,比上年增加6423億元,增長18.6%;完成竣工產值26051億元,比上年增加2185億元,增長9.2%;建筑業增加值8182.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2006年,全國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1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8.1%;上繳稅金1404億元,增長21.0%。2006年,全國建筑業企業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為130015元/人,比上年增長10.8%。
2007年前三季度,全國建筑業企業(指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建筑業企業,下同)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0582億元,同比增長22.7%。全國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7.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8.3%。全國建筑業企業總收入27624億元,同比增長26.6%。全國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58億元,同比增長44.5%。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2007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為11.9%,全年增幅預計不低于10%。而且從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狀況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總體保持良好,這意味著中國經濟未來幾年繼續快速增長的潛力很大。根據中國未來固定資產投資的狀況,對未來建筑行業需求總量做出的預測是:到2010年,建筑業總產值(營業額)預計將超過90000億元,年均增長7%,建筑業增加值將達到15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左右。
2001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步入新一輪景氣周期,與建筑業密切相關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FAI)總額增速持續在15%以上的高位運行,導致建筑業總產值及利潤總額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動。隨著建筑業的快速發展,經過多年的市場整頓、制度建設及有效監管,我國建筑市場正在進入健康的發展軌道,可謂亮點頻閃。
2011年,我國建筑業保持了平穩增長態勢,實現總產值11.8萬億元,同比增長22.6%;實現增加值3.2萬億元,同比增長1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78%;對外工程承包額1034.2億美元,同比增長12.2%。我國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作用更加明顯,實現了“十二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2012年,我國建筑安裝工程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6439.72億元,同比增長22.10%;建筑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05.6億元,同比增長24.56%;建筑業全年完成總產值13.53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16.2%;2012年4季度,建筑業企業景氣指數、企業家信心指數分別為124.4和120.6,較3季度分別回升0.5和3.2個百分點。
未來5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6%以上,城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將達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預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起飛,也預示了建筑業更廣闊的市場即將到來。 [3]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