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服務業
根據2012年2月22日,國家科技部發布的第70號文件《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現代服務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它既包括隨著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服務業態,也包括運用現代技術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和提升。
產生背景
內涵
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產生,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本質上來自于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F代服務業既包括新興服務業,也包括對傳統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其本質是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
分類
現代服務業是相對于傳統服務業而言,適應現代人和現代城市發展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文化含量的服務業。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類:
1.基礎服務(包括通信服務和信息服務)
2.生產和市場服務(包括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服務以及中介和咨詢等專業服務)
3.個人消費服務(包括教育、醫療保健、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游、房地產、商品零售等)
4.公共服務(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務等)。
特征
現代服務業具有“兩新四高”的時代特征。
一新:新服務領域——適應現代城市和現代產業的發展需求,突破了消費性服務業領域,形成了新的生產性服務業、智力(知識)型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的新領域。
二新:新服務模式——現代服務業是通過服務功能換代和服務模式創新而產生新的服務業態。
四高:高文化品位和高技術含量;高增值服務;高素質、高智力的人力資源結構;高感情體驗、高精神享受的消費服務質量。
現代服務業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的優點,是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
四是集群性?,F代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集群性特點,主要表現在行業集群和空間上的集群。
現代服務業初步發展于工業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確立于20世紀80年代。
世貿組織的服務業分類標準界定了現代服務業的九大分類,即:商業服務,電訊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教育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與旅游有關的服務,娛樂、文化與體育服務。我國“現代服務業”的提法最早出現于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上。2007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7號),對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起到了政策支持和促進作用。當前,國內許多城市的現代服務業正蓄勢待發,沈陽市的現代服務業也正在迅速崛起,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持續提高,到2006年達到47.3%。
產業服務
第三產業
現代服務業大體相當于現代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是指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
一般規律
服務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根據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和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的研究成果,產業結構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生產活動以單一的農業為主的階段,農業勞動力在就業總數中占絕對優勢;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其標志是第二產業大規模發展,工業實現的收入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勞動力逐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第三階段是后工業化階段,其標志是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由快速上升逐步轉為下降,第三產業則經歷上升、徘徊、再上升的發展過程,最終將成為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
對照工業化階段規律,服務業結構演變同樣具有規律性。一般來講,在初級產品生產階段,以發展住宿、餐飲等個人和家庭服務等傳統生活性服務業為主;在工業化社會,與商品生產有關的生產性服務迅速發展,其中在工業化初期,以發展商業、交通運輸、通信業為主,在工業化中期,金融、保險和流通服務業得到發展,在工業化后期,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新型業態開始出現,廣告、咨詢等中介服務業、房地產、旅游、娛樂等服務業發展較快,生產和生活服務業互動發展。在后工業化社會,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業等進一步發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現代知識型服務業崛起為主流業態,而且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
三種形態
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的三種形態
結合型融合
結合型融合,是指在制造業產品生產過程中,中間投入品中服務投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在產品中市場調研、產品研發、員工培訓、管理咨詢和銷售服務的投入日益增加;同時,在服務業最終產品的提供過程中,中間投入品中制造業產品投入所占比重也是越來越大,如在移動通信、互聯網、金融等服務提供過程中無不依賴于大量的制造業“硬件”投入。這些作為中間投入的制造業或制造業產品,往往不出現在最終的服務或產品中,而是在服務或產品的生產過程中與之結合為一體。發展迅猛的生產性服務業,正是服務業與制造業“結合型“融合的產物,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正越來越多進入生產領域,導致制造業生產過程的”軟化“,并對提高經濟效率和競爭力產生重要影響。
綁定型融合
綁定型融合,是指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實體產品必須與相應的服務產品綁定在一起使用,才能使消費者獲得完整的功能體驗。消費者對制造業的需求一不僅僅是有形產品,而是從產品購買、使用、維修到報廢、回收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保證,產品的內涵已經從單一的實體,擴展到未用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很多制造業的產品就是為了提供某種服務而生產,如通信產品與家電等;部分制造業企業還將技術服務等與產品一同出售,如電腦與操作系統軟件等。在綁定型融合過程中,服務正在引導制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服務的需求與供給指引著制造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開發方向,如對拍照、發電郵、聽音樂等服務的需求,推動了由功能單一的普通手機向功能更強的的多媒體手機的升級。
延伸型融合
延伸型融合,是指以體育文化產業、娛樂產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引致周邊衍生產品的生產需求,從而帶動相關制造產業的共同發展。電影、動漫、體育賽事等能夠帶來大量的衍生品消費,包括服裝、食品、玩具、裝飾品、音像制品、工藝紀念品等實體產品,這些產品在文化、體育和娛樂產業周圍構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在為服務業供應上帶來豐厚利潤的同時,也給相關制造產業帶來了巨大商機,從而把服務業同制造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動者整個連帶產業共同向前發展。有資料顯示,美國等電影產業比較發達的國家,票房一般只占到電影收入的三分之一,其余則來自相關的電影衍生產品。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整個動漫游戲的龐大產業鏈中,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利潤是靠周邊產品來實現的。
未來發展
現狀
現代服務業這塊市場蛋糕前景其實是非常樂觀的,自金融危機以后,許多制造業和生產企業發展低迷,然而服務業增長態勢確勢如破竹,增長速度非???。再加上政府高度重視,政策扶持,把現代服務業提到了相當高的地位,企業在這種大環境下對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熱情也是非常高的 [1] 。
發展問題
第一, 缺乏產業互動,導致優勢產業不明顯。
第二, 時間與空間不能分離,限制對現代服務業的承接
第三, 缺乏高新技術支持,不能滿足企業與個人的需求
第四, 現代服務業還沒有進入市場化競爭,還存在政策性的壟斷現象。
第五, 市場規范化程度較低,競爭秩序混亂,企業信用度有待提高
第六, 沒有自主品牌,缺乏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
如何解決
首先,政府發揮導向作用。加快企業產業升級,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轉換和升級還不完善,只能依靠傳統產業來拉動,真正的金融、保險、軟件服務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主導作用還不明顯。
其次,創新商業模式。創意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創新的“服務”理念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商家來說,要做品牌,要把顧客價值內化為企業價值。要以文化底蘊為支撐,通過平臺來提升商家的共同價值。
第三,調節好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發展關系。兩者相互依存,通過外包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用制造業的發展來拉動服務業的發展,只有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人力資源才能流入到服務業中來,兩者相互依存
第四,高新技術的注入人才的競爭。高新技術的注入是企業的靈魂,一個企業如果擁有核心的競爭力這無論是對服務業來說還生產業來說是成功的關鍵。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